认知失调——一个你没有意识到的认知弱点。

(记得点推荐QAQ欢迎关注~)

1.

1954 年秋天,费斯汀格在明尼苏达大学从事研究工作。一天,当地报纸上一条不寻常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。新闻的标题是“号角星球向城市发出预言:快逃离大洪水”,内容是一个名叫玛瑞安·基奇的家庭主妇自称与外星的神发生了灵异接触。这位神告诉她,世界将会在 1954 年 12 月 21 日的黎明前毁灭。

基奇向她的朋友们发出警告,声称灾难迫在眉睫。其中一些人辞掉了工作,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家出走,搬到基奇家中,并视其为精神领袖。基奇对他们说,真正的信徒会在末日那天得到拯救。宇宙飞船会在午夜时分从天而降,把他们从基奇位于密歇根郊外的小屋的花园中接走。

作为一名有抱负的科学家,费斯汀格从这件事里看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。如果他能接近这个邪教,甚至谎称自己是信徒,打入其内部,就能观察到这些人在所谓的世界末日降临前的种种行为。他特别想知道的是一旦预言失败,这些人会做何反应。

结局似乎是显而易见的。这些人当然会回归原来的生活。他们会发现基奇就是个骗子,根本与神毫无关联。一旦预言没能成真,他们还能得到其他结论吗?不管是对基奇还是对信任她的追随者来说,都很难想象比这更明显的失败了。

但是费斯汀格估计,信徒们的反应不会是这样的。他认为这些人不会去否定基奇,他们对她的信仰不会发生改变。实际上,费斯汀格相信,这些人会比以往更加忠于这个邪教。

11 月初,费斯汀格和同事们开始给基奇打电话,试图获取她的信任。一名同事编了一个在墨西哥旅行时遭遇超自然现象的故事,另一位则扮作一名对关于她的新闻感兴趣的商人。到 11 月末,他们获准进入了基奇的邪教组织,在她家里住了下来,开始观察这些笃信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人们。

不消说,世界末日的期限悄无声息地过去了,宇宙飞船连影子都没有(更不用说大洪水了)。费斯汀格和他的同事们冷眼观察着起居室内的信徒们(基奇的丈夫对整件事情毫不关心,一直在卧室里睡觉)。一开始,信徒们频繁出门去看飞船是否降临。然后,随着时间过了午夜,他们开始变得闷闷不乐,满脸困惑。

但是到最后,他们重新拾起了那种反对权威的态度。正如费斯汀格所预期的,那些死忠成员们的信仰完全没有被这种令人大失所望的局面所动摇。事实上,其中一些人的信念变得更强了。

这怎么可能呢?不管怎么说,这都是一次彻底的失败。基奇说过,世界会毁灭,飞船会把真正的信徒救走,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。按理说,这个邪教的成员本该改变对基奇超自然能力的信仰,但他们选择去修改证明他们失败的“证据”。

费斯汀格在他的经典著作《预言破灭时》中写道,这些人对预言的失败做出了重新解读。“外星的神明对我们的信仰感到很满意,于是决定再给地球一次机会,”他们这样说(这里只对用词稍作修改),“我们拯救了世界!”结果这些人不但没有退出邪教,一些核心成员反而出去招募更多信徒了。

费斯汀格在书中写道:“这个小小的团体静坐了一整夜,散发出的光芒令神决定让这个世界免受没顶之灾。”事后,他们每个人都“欢欣鼓舞,喜气洋洋”。

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在于对邪教的展示,而在于它对我们所有人的本质的体现。费斯汀格称,这些人的行为虽然极端,但也揭示了一种人人都会有的心理机制。在面对足以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形成挑战的证据时,我们更倾向于篡改这些证据,而不是转变我们自己的信仰。我们会去创造新的借口、辩护和解释。有时我们干脆会选择完全忽视这些证据。


2.

心理学家埃利奥特·阿伦森(Elliot Aronson)和同事朱德森·米尔斯(Judson Mills)曾设计过一个实验。

参与实验的学生要参加一个小组,讨论性心理学相关话题。参加小组之前,学生们要进行一些准备活动。

对一些学生来说,准备活动的内容非常尴尬(朗读色情小说中的性描写片段);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,则只是稍有一点尴尬(朗读词典里关于性的词语)。

此后,学生们要听一段录音,录音的内容就是他们准备参加的这个小组此前所讨论的话题。

阿伦森故意把讨论话题设计得非常无聊,无聊到让任何有理智的人都觉得参与这场讨论是个错误。参与者们讨论的都是鸟类的第二性征:翅膀羽毛的形态、身体的颜色,等等。讨论持续了很久。(录音中)很多参与者对讨论材料一无所知,一直支支吾吾,连话都说不完整。整场讨论冗长乏味,沉闷异常。

在录音结束后,学生们要对讨论的有趣程度做出评价。经历了轻度尴尬的准备活动的学生们都说讨论非常无聊,这是理所当然的,他们对讨论的看法是客观的。录音中,一名成员承认自己没有阅读关于一种珍稀鸟类求偶仪式的材料,这让学生们感到很愤怒。“真是个不负责任的笨蛋!”学生们说,“他连最基本的阅读都没做!他拖了整个小组的后腿!谁愿意跟他一组!” 

但对那些经历了重度尴尬的准备活动的学生来说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阿伦森在与卡罗尔·塔弗瑞斯(Carol Tavris)合著的《有人犯了错(但不是我!)》(Mistakes Were Made [but Not by Me! ])中写道:

“……他们对讨论的评价是‘充满趣味、激动人心’,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是‘富有吸引力、思维敏捷’。他们不但原谅了那个不负责任的笨蛋,而且认为他的诚实值得赞赏。谁不想与这么诚实的人同组呢?简直难以相信他们听的是同一段录音。” 

这是为什么呢?让我们从认知失调的角度来看这个例子。如果我为了加入这个团体付出了很多,经历了深深的羞耻后才成为其中的一员,结果这个团体却不那么美好,那我们会显得多么愚蠢。为了保护自尊,我会努力说服自己,这个团体真的很棒,于是我就必须努力夸赞这个团体,尽量往积极的方向调整自己对它的认知。


——《黑匣子思维: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》

评论
热度(26)
 
© 思想导读 | Powered by LOFTER